中國如何看待美國在台灣與朝鮮半島的角色,以及韓國對美國聯盟網絡在中國攻擊台灣時可能出手防衛的敏感性,都是該地區戰略格局的重要因素。9 對於「雙線戰爭」的擔憂可能會抑制韓國對中國在台灣海峽挑釁行動的批評。10
然而,金日成在戰爭規劃和初期行動中並未讓北京參與,直到聯合國軍的反攻將朝鮮人民軍擊退並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時,他才請求中國介入戰爭。美軍接近鴨綠江的威脅,也幫助毛澤東贏得中共其他領導人對發動所謂「抗美援朝戰爭」的支持。
北京的干預使金日成政權免於滅亡,但中朝兩國領導人在戰爭的指揮上多次發生衝突。中國所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迅速接管了軍事行動與北韓的鐵路系統,並私下斥責北韓軍方的指揮為「極為幼稚」的行為。11 金日成後來也將彭德懷未能及時趁聯合國軍從中國軍隊前線撤退時南下攻打,視為錯失統一與勝利的戰機。12
中國透過人民志願軍參與了朝鮮戰爭最終結束前的漫長停戰談判,與北韓和聯合國軍指揮部共同成為主要參與方。1953年《停戰協定》簽署後,中國在北韓保留了大量軍隊,直至1958年才全部撤離。與蘇聯及其東歐衛星國一樣,中國也為戰後北韓重建提供了大量援助,其「志願軍」更成為重要的免費勞動力來源。13
然而在停戰協定簽署後的數年間,北韓的內部宣傳逐漸淡化中國對戰爭的貢獻,儘管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及其付出的巨大代價(包括毛澤東長子陣亡)不容忽視。蘇聯外交官早在1955年於平壤就觀察到:「朝鮮同志低估了中國對朝鮮援助的角色與重要性,尤其是淡化了中國志願軍在對抗美國干預中的貢獻。」14 隨著北韓開始構建以金日成的事蹟與形象為中心的神話歷史,外國對其建國過程的貢獻逐漸被排除在主軸之外。